选用耐高温型设备:核心部件需满足高温工况,如探头选择耐温≥150℃的高温专用型号(如陶瓷晶片探头),避免普通探头因高温导致晶片脱胶、灵敏度下降;相控阵主机需具备高温散热功能,或搭配外置冷却风扇,防止主机内部元件因高温过载损坏,确保参数设置与数据存储稳定。
耦合剂的高温适配:摒弃常温耦合剂(高温下易干结、失效),选用高温专用耦合剂(如硅基、矿物油基耦合剂),其耐温需高于工件实际温度 20℃以上,同时保证高温下仍有良好流动性与声阻抗匹配性,避免因耦合不良导致声波衰减过大,影响检测信号。
辅助工具防护:探头线缆需采用耐高温绝缘材质(如氟塑料绝缘线),防止外皮软化破损;检测支架、夹具等接触工件的部件,需选用耐热合金材料,避免高温变形影响探头与工件的贴合精度。
声速校准修正:高温会改变工件材料的声速(如钢材温度每升高 100℃,纵波声速约下降 1%-2%),检测前需在与工件同材质、同温度的标准试块上重新校准声速,输入主机修正参数,避免因声速偏差导致缺陷定位、定量误差。
聚焦法则与灵敏度调整:高温下工件内部可能存在温度梯度,导致声波传播路径偏移,需优化聚焦法则,缩短聚焦深度间隔,确保焦点精准覆盖检测区域;同时适当提高检测灵敏度(如降低增益阈值 1-3dB),补偿高温下声波衰减带来的信号损失,但需避免过度增益引入噪声干扰。
扫描速度控制:高温环境下探头与工件接触易产生磨损,且耦合剂稳定性下降,需降低探头扫描速度(建议≤50mm/s),保证探头与工件贴合均匀,减少因扫描过快导致的信号断连或伪缺陷显示。
工件预处理与温度监测:检测前清除工件表面氧化皮、油污等杂质,避免高温下杂质与耦合剂反应影响检测;用红外测温仪实时监测工件表面温度,若温度超过设备耐受上限(如>200℃),需先通过自然冷却或强制风冷(避免水冷导致温度骤变)将温度降至适配范围,严禁超温检测。
试块验证与对比测试:每次检测前用高温标准试块(含已知缺陷)进行对比测试,验证设备灵敏度、缺陷检出能力是否达标;检测过程中每隔 30 分钟复测一次试块,监控高温环境对设备性能的影响,若发现信号异常,立即停机检查并重新校准。
数据记录与复核:高温下主机数据存储易受干扰,需实时备份检测数据(如存储至外接 U 盘),避免数据丢失;检测完成后,对疑似缺陷区域进行多次复测(改变探头角度、调整聚焦深度),排除高温导致的伪缺陷,确保缺陷判定准确。
个人防护装备(PPE):操作人员需穿戴耐高温手套(如芳纶材质)、防烫工作服、护目镜,避免直接接触高温工件导致烫伤;若环境温度过高(>40℃),需配备降温设备(如风扇、降温背心),防止人员中暑。
设备操作规范:避免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连续作业(建议每 1 小时休息 10 分钟),减少设备持续高温运行时间;移动设备时轻拿轻放,防止高温下设备外壳变形或内部元件松动。
https://industrial.evidentscientific.com.cn/zh/ndt-tutorials/intro/ut/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