便携式X射线荧光(XRF)分析仪基于“X射线激发-荧光辐射-信号解析”的核心逻辑,通过小型化硬件设计实现现场快速元素检测,整体流程分为三个关键步骤,无需破坏样品即可完成分析。
第一步是 “X 射线激发”:仪器内置微型 X 射线源(主流为 X 光管,部分低端型号用放射性同位素源),通电后发射高能初级 X 射线。这些 X 射线穿透样品表面,作用于样品中的原子 —— 当初级 X 射线能量高于原子内层电子(如 K 层、L 层)的结合能时,会将内层电子 “击出”,使原子处于不稳定的 “激发态”。例如检测不锈钢中的镍元素时,初级 X 射线会击出镍原子的 K 层电子,为后续荧光辐射奠定基础。
第二步是 “荧光 X 射线产生”:激发态原子需通过电子跃迁恢复稳定。此时,外层电子(如 L 层电子)会快速填补内层电子留下的空位,跃迁过程中会释放出 “能量差”,这种能量以特定波长的 X 射线形式辐射,即 “荧光 X 射线”。关键在于,每种元素的原子结构(质子数、电子层分布)唯一,电子跃迁的能量差固定,因此荧光 X 射线的能量(或波长)具有 “元素专属标识”—— 比如铁元素对应 6.4keV 的荧光 X 射线,铜元素对应 8.04keV,这是元素识别的核心依据。
第三步是 “信号探测与数据处理”:仪器的探测器(常用硅漂移探测器 SDD,兼顾灵敏度与小型化)捕捉荧光 X 射线,将其转化为电脉冲信号(脉冲幅度与荧光 X 射线能量成正比)。信号传输至内置数据单元后,通过 “多道分析器(MCA)” 按能量分类统计,形成 “X 射线荧光光谱图”(横轴为能量,纵轴为计数率,每个峰值对应一种元素)。最后,仪器结合预先用标准样品标定的 “校准曲线”,通过峰值位置识别元素种类,通过峰值强度计算元素含量(强度越高,含量通常越高),10-60 秒内即可在显示屏输出结果(如元素名称、ppm 或百分比含量)。
该原理的优势在于 “无损、快速、便携”,广泛用于矿石勘探(现场分析金属元素含量)、金属材质鉴别(如不锈钢牌号检测)、环境监测(土壤重金属筛查)等场景。
https://industrial.evidentscientific.com.cn/zh/xrf-analyzers/handheld/